[看電影]告白

這篇打算用手機寫完,所以就不配圖了,請自行腦補松隆子和木村佳乃的臉。

其實都是昨晚衝動,在放假時放縱的看完一整本告白,然後想看看電影又拍的如何,畢竟在當時是不少朋友告訴我很震撼之類,所以一看完小說就馬上跟著看電影。

先說說原作吧,一些電影和原作的差異就不一一闡述了,反正維基百科都有,其實我滿喜歡原作的處理手法,同一時間軸上,以轉換第一人稱的方式進行故事,雖然我看第一章時很不適應,但後面滿喜歡的。

這樣轉換主題的同時,看故事的角度也會不同,當然,一開始是以森口老師的角度切入,而且在道德觀上,他是「受害者」,自然會營造出邊閱讀,但還是向著他的心理。

但看到每個人角度時,還是會有「阿,對啊,他有可能這樣想」的感覺,像我就很喜歡發瘋少年B的書中段落,不甘心和帶些虛榮自尊的人格,最後直接崩潰。媽媽的部分其實是從姊姊看了死去媽媽的日記出發,但也看得出許多恐龍家長的通病,「比起我的孩子有過錯,一定是其他環境的關係害了他。」所以恣意的把錯怪在老師身上、怪在少年A身上,畢竟這樣想比較輕鬆,也不用擔心是否自己毀了這個孩子,但最終也崩壞。

其實這個故事還有一處我很喜歡,它點出了人在成長中,中學的微妙時期,這是自以為自己成熟聰明、但家長通常認為你還是個孩子的時期,這巨大的落差常常會造成閒隙,或是不小心,小孩的人格就出現偏差,也就是建立起一些不合理原則的時期,而且這個時間認定的道理,常會根深柢固。

電影拍攝的手法算是半按照書的轉換人稱吧,時序上是一樣的,但轉換的不像書這麼頻繁,畢竟書中是有章節名稱提醒你已經換人,但電影無法這樣表現,但我滿喜歡電影在有過激場面時,用配樂代替原有聲音的方式,這給人一種抽離的感覺。

但拍攝的手法倒是很挑戰,因為沒有長時間定格某演員,所以表現演技的時間很短,要不是一個眼神、動作到位,就會讓人覺得沒有什麼演技,松隆子當然有發揮到,但我滿喜歡木村佳乃的部分,尤其發現大家以關心之名行霸凌之實的時候(「殺人兇手去死」的紙條)。

結尾時我倒覺得不如原作,電影裡松隆子再度出現,但我倒喜歡原作裡只透過電話,有種「連見你都不屑」高高在上的復仇感。

總之滿值得一看的,而且原作更值得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[貪杯] 家樂福能買到的啤酒心得-2016/6/16更新